【記者彭慧婉/桃園報導】「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」於10月4日下午在平鎮區舉辦閉幕儀式。「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」於平鎮雙連坡及中壢大崙地區,搭配中央大學展場,從9月18日至10月4日止共計17天展期,期間展出28件藝術作品,舉辦4場藝術家座談會、7條小旅行路線、10場表演活動及15場主題活動;依據市府文化局統計,總參訪人次達147萬人,成功展現了桃園的魅力及實力。市府副秘書長邱俊銘、市議員郭蔡美英、舒翠玲、市府警察局長陳國進、文化局副局長王麗娟、平鎮區長鄭錦文、中壢區長鄭詩鈿、中央大學主任秘書周立德、總務長吳瑞賢均一同出席記者會。
鄭文燦市長指出,桃園升格後,市府曾於2016年在新屋永安漁港及八德埤塘公園舉辦桃園地景藝術節,2017年移師觀音廣福社區,2018年則結合車站與埤塘於富岡及老街溪地區舉辦,2019年主展場則位於八德大湳營區,2020年落腳中壢大崙及平鎮雙連坡地區;延續5屆的桃園地景藝術節,結合藝術與生活、人與土地、城市與鄉村的關係,讓藝術不再遙遠,更透過藝術品表達人與土地的感情及記憶,找回鄉村的魅力,進而使市民朋友對於土地產生新的認同。鄭市長提到,平鎮碉堡公園原為營區,後經市府改造為碉堡公園,轉化為活動場域或藝術展場,這正是地景的變遷,也讓雙連坡地區的居民產生認同感。而今(109)年所展出的28件藝術作品廣受歡迎,例如:作品「豫章之家」的所在地豫章湖配合埤塘改造,成為代表性的打卡景點;作品「高雙埤塘漣漪迷宮」亦是不少人喜好的所在;作品「水‧源」以感恩的雙手為型更廣受喜愛;中央大學校園裡的作品「天降雄鷹」為印尼籍藝術家的作品也非常優異,後續將請文化局盤點好的作品,保留供市民欣賞。
桃園地景藝術節是一種新的地方認同,透過環境藝術運動帶動居民參與感,讓居民對於地方歷史及生態產生共鳴。感謝國內外藝術家及居民共同參與創作,也感謝策展團隊、工作人員、志工、守望相助隊、警察同仁及中央大學團隊的協助,讓市民朋友盡情感受桃園的美好。後續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的藝術作品,將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,採取閉幕不閉園的方式,讓喜愛的市民朋友持續觀賞。
此次,以地方覺醒、社區風動、藝術打樁作為環境行動藝術的主軸,而桃園作為竹產業的最大發源地,全台灣竹產業原料約有6成來自桃園,因此本次桃園地景藝術節以「構築城市」及「竹」為主題,原欲搭配辦理世界竹論壇,然而國外專家因疫情無法前來,因此市府將於明(110)年下半年辦理世界竹論壇。
鄭文燦市長指出,桃園升格後,市府曾於2016年在新屋永安漁港及八德埤塘公園舉辦桃園地景藝術節,2017年移師觀音廣福社區,2018年則結合車站與埤塘於富岡及老街溪地區舉辦,2019年主展場則位於八德大湳營區,2020年落腳中壢大崙及平鎮雙連坡地區;延續5屆的桃園地景藝術節,結合藝術與生活、人與土地、城市與鄉村的關係,讓藝術不再遙遠,更透過藝術品表達人與土地的感情及記憶,找回鄉村的魅力,進而使市民朋友對於土地產生新的認同。鄭市長提到,平鎮碉堡公園原為營區,後經市府改造為碉堡公園,轉化為活動場域或藝術展場,這正是地景的變遷,也讓雙連坡地區的居民產生認同感。而今(109)年所展出的28件藝術作品廣受歡迎,例如:作品「豫章之家」的所在地豫章湖配合埤塘改造,成為代表性的打卡景點;作品「高雙埤塘漣漪迷宮」亦是不少人喜好的所在;作品「水‧源」以感恩的雙手為型更廣受喜愛;中央大學校園裡的作品「天降雄鷹」為印尼籍藝術家的作品也非常優異,後續將請文化局盤點好的作品,保留供市民欣賞。
桃園地景藝術節是一種新的地方認同,透過環境藝術運動帶動居民參與感,讓居民對於地方歷史及生態產生共鳴。感謝國內外藝術家及居民共同參與創作,也感謝策展團隊、工作人員、志工、守望相助隊、警察同仁及中央大學團隊的協助,讓市民朋友盡情感受桃園的美好。後續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的藝術作品,將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,採取閉幕不閉園的方式,讓喜愛的市民朋友持續觀賞。
此次,以地方覺醒、社區風動、藝術打樁作為環境行動藝術的主軸,而桃園作為竹產業的最大發源地,全台灣竹產業原料約有6成來自桃園,因此本次桃園地景藝術節以「構築城市」及「竹」為主題,原欲搭配辦理世界竹論壇,然而國外專家因疫情無法前來,因此市府將於明(110)年下半年辦理世界竹論壇。
發佈日期: 2020-10-05
新聞標籤: 鄭文燦•舒翠玲•桃園地景藝術節•警察局長陳國進•市府副秘書長邱俊銘•中壢區長鄭詩鈿•平鎮區長鄭錦文•文化局副局長王麗娟•桃園地景藝術節展區閉幕不閉園•續展人氣作品•市議員郭蔡美英•中央大學主任秘書周立德
指傳媒,指傳媒,最深入生活的新聞雲!
網址: http://www.touchmedia.tw
facebook粉絲團: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fingermediatw
Google+專頁: http://google.com/+FingermediaTw2015
電子郵件: service@fingermedia.tw(採訪、收稿)
Twitter: @fingermediatw
LINE@生活圈:@fingermedi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